首页 文案列表 纪录片解说词 人物纪录片 纪录片《路遥》解说词文案 第六集

纪录片《路遥》解说词文案 第六集

文案配音员:凌风
人物纪录片 1581 分享



第六集  辉煌

 

【本集提示:主要表现《平凡的世界》获茅盾文学奖以后,展示六年来创作的艰辛,用具体的事件和细节表现出来。展现辉煌的本质意义是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的结果.

(采访对象:比如蔡葵、朱寨、曾镇南、何西来、李建军等专家学者,还有小说界的作家和读者群,包括崇拜者,给拍摄提供故事和创作中的奇闻轶事。)】

 

毫无疑问,从现在看或者更远一些时期看,中国文学最高权威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颁发给路遥,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甚至伟大的事件,因为,路遥是一个贫民作家,假如我们把他的作品放在现在的环境里去评这个奖,这个奖还能否颁发给这部作品,颁发给这个一贫如洗的作家?

此刻,我们再次感谢这一届的评委,这一届主持公道和正义的使者们,由于你们的公平和公正,使一部平凡的作品有机会迅速地传遍中国大地和世界。所以你们也是伟大的。

艺术创造从来都充满了风险,不是这样的风险就是那样的风险。路遥的创作完全立足于现代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那么,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本身,他面临的风险就会更大,因为他的作品表现的是离现实最近的生活。

本来创作是不应分什么主义的,但这个主义已经形成了一个划分作家派系的方式,如果你拒绝归类,就不能证明你创作的作品有某种根基。就没有人承认你的价值,这实属可笑,但又没有什么办法。

路遥在获了“茅盾文学奖”之后,是这样陈述自己当时的处境和艺术观点的。

“在当代各种社会思潮、艺术思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要完全按自己的审美理想从事一部多卷体长篇小说的写作,对作家是一种极其严峻的考验。你的决心、信心、意志、激情、耐力,都可能被狂风暴雨一卷而去,精神随时都可能垮掉。”

路遥是从1982年开始构想和准备创作《平凡的世界》,当时在他写作的过程中各种艺术思潮遍布中国大地,如果有一点动摇,就会写不下去。用路遥的话说:“不得不在一种夹缝中艰苦地行走。在千百种要战胜的困难中,首先得战胜自己。”在路遥的眼睛里,必须无限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胆识,才能抵挡来自多方的压力和白眼,事实上战胜自己就战胜了整个世界。

路遥说:“《平凡的世界》写了整整六年时间,如果这部作品失败了,就意味着我整个青春失败了。我完全要把青春作为抵押来搞这部作品,中间过程中我病了,我又意识到,我不仅仅是拿青春作为抵押,而且是拿生命作为抵押。”

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追求平等。

在饥饿的生活中渴望大丰收。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准备工作,在1983年框架结构已经确定,作品的跨度为1975至1985年,力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人物近百人,作品三部,一百万字。1985年秋,路遥在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职工医院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并下矿体验生活。

1986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刊登在大型文学期刊《花城》上。

1986年夏,在陕北吴旗县人民武装部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1987年1月7日,《小说评论》和《花城》编辑部在北京召开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研讨会,评论家们给予小说很高的评价,认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它以1975—1985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是一幅当代农村生活全景性的图画,是对十年浩劫历史生活的总体反思。在事件和人物之间,作家更着力表现新旧交替时期农民特有的文化心态,试图探寻中国当代农民的历史和未来。

1987年3月,随中国作家访问团访问西德。

1988年5月25日,《平凡的世界》全部创作完成。当年,陕西省政府授予路遥“劳动模范”称号。

1988年《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1990年,《平凡的世界》电视连续剧播出。

1991年3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消息,报道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3月10日,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路遥在颁奖大会上发表《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词》演讲。

一部历时6年的构思与写作的《平凡的世界》终于面世了。

路遥是有理想有抱负青年的榜样了,他的作品告诉了青年朋友们,路就在自己的脚下,路遥知马力的路遥,已经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精神支柱。

路遥对政治一直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这使他始终对社会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处理得特别恰当,并且深刻。中国文学受政治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负面影响。有的作家是很怕写与政治关联的作品,而路遥认为:“过去的作家,包括读者在内,对政治的理解比较狭隘,尤其对艺术来说,我曾经有这么个看法,我把政治也当作生活,在我笔下,作家应该驾驭一切,作家应该把政治生活也当作人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理解;这样就可能更高些,而不是我们一定要完成一个政治命题。这是当领导的在会议上要解决的问题。”

路遥说:“一个好的作品处处应该都有思想,每一句话里,每一个段落里,每一个语言的港湾里、河流中、一个浪花中都应该有思想。现在读一些大家的作品,像托尔斯泰,你现在读他的《安娜·卡列尼娜》,第一句话就会吸引住你,就要动脑筋想: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好的作家和艺术家,他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要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度认识,而不是浅薄认识。”正如《圣经》上所说:“他心怎么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

路遥非常谦虚,有人问他《平凡的世界》是否有不满意的地方,他说:“搞这么大一个作品,你不可能把一切都考虑得百分之百的周到,甚至可以说到处都是漏洞和缺憾。”

路遥除了与写作有关的阅读思考之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足球赛。我们知道,足球是男人的较量,是力量与智慧同时在一瞬间得到绝对发挥才能放射光彩的运动。路遥尤为喜欢德国足球,其次就是俄罗斯足球了,因为他敬仰这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文学大师。也许,“德国战车”的力量与睿智与路遥有相似的精神哲学,是相对于现实的一种精神梦幻里的理想空间。

在西德访问期间,路遥有幸在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观看了一场十分精彩的足球比赛,他一直热爱的球星鲁梅尼格也在场上,并且给对手纽伦堡队的大门送进去第一个球。这是路遥一直引以为豪的事情。

路遥是进取心极强的男人、敢于承担的男人,他必然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他没有时间和能力保护自己。

在写作《平凡的世界》时,有一天路遥突然给弟弟三番五次打电话叫到他的身边,一见到弟弟,路遥就抱头痛哭,他弟问他怎么啦,他说“大事不好,我的田晓霞死了”。

路遥认为谁死谁活,有时候很难说,而且一般来说,具有献身精神的人死的概率比较大一些,像田晓霞这些人,他们是比较勇敢、具有献身精神的人,所以死的概率就比较大。常常看到报刊上刊登一些青年英勇献身的事迹,大都是为了救别人或保护国家财产之类死的。因为他们勇敢,所以死了,而那些懒汉,经常在家里呆着贪生怕死,活下去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准备阶段,他大约阅读了近一百部中外名著,翻阅了近十年的报刊杂志,这些工作能说明什么呢?他的准备难道不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形态的走向以及从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力或工农兵学商各个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吗?路遥的创作告诉了我们,他的艺术观、人生观、政治观甚至对社会发展和农民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系。路遥有着博大的胸怀,他的创造的确不是为了愉悦,我们不反对愉悦,也不反对轻松而快乐的娱乐文化,人不就是为快乐吗?但我们也不能放弃深刻,人类的发展需要每一代人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悲壮的牺牲,我们不鼓励牺牲,但也不能拒绝有益的坚守和奉献,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通过执著的奋斗才取得成功和流芳百世。

路遥之所以历年来作品阅读量始终排在前列,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所具有的那种强大的崇高感,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自我奋斗的精神,让人要站起来的精神力量。

路遥本人是靠着一种强大的理想主义支撑,有人在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下嘲讽理想主义,这是无知而可笑的,人性的光辉不是一个富字可以概括得了的。人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意义也是终极的意义,离开它一切的生存将失去基本的价值和方向。

路遥的小说中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处处可见的温暖,温暖着读者的心灵,只要你是求学上进的学子,只要你是曾经艰苦追求过真理和正义的人,只要你现在还在追求,或者将要开始发奋图强,都将被路遥的小说感动,并能获得启迪。

物质的关怀与给予是一种眼睛可以捕捉到的实物,而精神的传递不仅看不见而且做起来也比较困难,它是心灵的功课。文学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此。它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与接受相呼应的事物,作家能够做到的就是敞开心灵,让奉献和给予的情怀变为善良的底色和根本,而不是保全自我的那种自私的写作、掠夺式的写作。路遥是一个奉献型的作家,他没有角色转换的过程,他就是农民的儿子,他就是为普通人写作,这就是他写作的立场和出发点,也是终点。

路遥的写作是有根的写作,他小说里的主人公几乎都是苦苦地追求,但最终又都回到了故乡,这个安排是路遥精心设计的,那么路遥的真正想法是什么?难道他不祈盼他笔下的人物走入城市,加入到这个城市人群中来,来改变他的人生和实现他的最终价值吗?

我们能否猜测一下,路遥如此热爱故土,他是一个不愿意舍弃土地的人,他的血脉连着故乡的大地,那么,如果离开农村奔向城市,是不是他的人物与土地的血脉就断了,一个断了血脉的人就断了与土地的传承关系,但有一点是必然的,在路遥的灵魂深处,土地是永恒,土地是必须坚守的、需要守护的,不能因为贫穷就离弃,而是通过努力让每一块土地都肥沃,让贫穷变成富裕,这才是最根本的。

路遥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当我们打开他的著作,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就打开了一座冰山,我们知道,我们正在靠近这座冰山,只有一步一步地攀登,才能爬上山顶,爬上山顶才能看到他的全部,我们正在一步一步靠近他,他也许是冷漠的,对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并不熟悉,这要看我们是否与他的意愿相符、兴趣相投。假如我们是站在违背人民百姓的一边,他就会不高兴;假如我们站在人民的立场,他就会欢迎我们,并且打开自己的心扉,把一切奉献给我们。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孙少平这样的人,不管他们在哪里,一定是让人放心的,因为他们的世界观已经形成,一种向上的力量牵着灵魂的方向,奋斗拼搏就是整个小说的方向。

路遥是世界的路遥,这不在于一个人身处何方,而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和呈现出来的精神风范。一个作家不是去过的地方多,他的胸怀就博大,心中就装着一个世界,他的见识就是开阔的、辽远的,就是穿越无限时空的精神,恰恰是心灵的博大,心灵是无限的才能够感染一群人、一代人,就能够感染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

路遥正是以他的胸怀,从自我出发,从黄土地出发,走向世界的作家,德国作家卡夫卡甚至没有走出过他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但获得了整个世界的赞誉,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代表了人类的意志和向上的精神,路遥也是如此。

路遥的讲演常常掌声雷动,他深刻、大气、辽阔,几乎完美无缺,应该说集中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艺术思考的高度,他追求人生价值意义的高度,他的人民性,他的劳动观,他的生命的辉煌和艺术的辉煌都在两者的实践之中得以延伸。

路遥说:“古今中外,所有作品的败笔最后都是由读者指出来的;接受什么抛弃什么也是由他们抉择的,我承认专门艺术批评的伟大力量,但我更尊重读者的审判。”这就是路遥,一个坚决站在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一边的作家,表现他们并得到他们喜爱。

1991年秋,路遥回陕北,途经清涧县,当农村正在赶集的群众知道是路遥回来了,便纷纷拥来想看一看路遥。谁知道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路遥在其中被围两个多小时,在中国,对一个作家如此关注恐怕甚少,尤其是在陕北的乡间僻壤发生这样的围观事件就更是奇怪的事情。这个围观事件能够说明一个作家,只要你为人民做了事,人民就会把你牢记在心中。

路遥是陕北籍作家,大多数同代人熟知路遥,路遥《平凡的世界》获奖后,农民兄弟们不识字是事实,但农村人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每家有一个几十块钱的小收音机应该没问题,他们是在那个“铁块”里听到了关于他们自己的事情。对路遥的崇拜并不是没有现实依据和理论根据的。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路遥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这块土地上农民的命运一直非常关注。包括他的大多数作品内容都是表现他们的,这些作品大多数又都是在这块土地上写作出来的。路遥有着非常严谨的创作态度,他认为:你如果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就应该尽可能地在这里写作,就会有现场感,常常需要走出去看一看地理位置和环境是否与现实相一致,不要闹出笑话,或犯一些知识性的错误。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奖,这个奖是给路遥的,也是路遥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当然也是他笔下的那些农民兄弟,德顺爷爷、巧珍、高加林、孙少平、田晓霞们的辉煌,更是这块贫瘠土地的辉煌,这里生长着的是大爱,这里生长的祖祖辈辈的人民,他们还将在这片土地上寻找与别的地方不一样的东西,寻找属于他们生命内部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什么是辉煌,一座宫殿是辉煌,那里面住的是国王和大臣们,而这个宫殿却是人民铸造的。

什么是辉煌,万里长城是辉煌,那里却掩埋着人民的血汗,它要抵御的是侵略者!

什么是辉煌,人心的宽广才是辉煌,有了这宽广的胸怀,就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路遥所崇拜的人民,路遥所致敬的大地和天空,就在他创作的《平凡的世界》里,它已经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学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的经典作品之一。《平凡的世界》,是用编年史的方式写作而成,是一部具有史诗性品质的现实主义杰作。

如果海明威是美国的冰山

如果莫扎特是维也纳的海洋

如果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一面镜子

如果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的一座灯塔

那么,路遥就是中国高原的灵魂

路遥是人民的

他用整个生命写作

他是一棵站在大地上的常青树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更多